一、設備端:精準選型,杜絕 “性能錯配”
設備性能與現場需求的匹配度是效率基礎,需提前評估積水特性,避免 “大泵低效運轉” 或 “小泵超負荷”:
- 按 “積水規模” 定排量
先通過 “積水區域面積 × 平均深度” 估算總水量,結合 “必須排空時長” 反推所需總排水功率。例如:20000 立方米積水需 8 小時排空,需配備總額定排量≥2500 立方米 / 小時的泵車(可多臺并聯),單臺泵車排量需占總需求的 1/3~1/2(預留冗余,應對突發積水增加)。 - 按 “積水成分” 選泵型
- 含雜質積水(如城市內澇,混有垃圾、樹枝):優先選自吸式污水泵車,其葉輪采用抗堵塞設計,吸水口自帶 1-2cm 孔徑濾網,可減少卡堵風險;
- 高泥沙積水(如河堤潰壩,含大量泥沙):選耐磨離心泵車,葉輪材質為高鉻合金,避免泥沙磨損導致排量衰減;
- 清水區(如雨水匯集坑):選常規離心泵車,揚程更高(可達 30-50 米),適合深水區快速抽排。
- 按 “現場能源” 定動力
- 無外接電源區域(偏遠村落、野外河堤):用柴油動力泵車,配備大容量油箱(續航≥8 小時),避免依賴臨時發電機導致斷電;
- 城市核心區(小區、主干道):優先用電動泵車(噪音≤70 分貝,不干擾居民),需同步配備 2 臺以上備用發電機(功率≥泵車額定功率 1.2 倍),防止電網中斷。
二、布局端:科學布控,減少 “無效損耗”
合理規劃泵車、管路、吸水 / 排水點位置,可降低水流阻力、避免循環抽排,提升整體效率:
- 泵車停放:“近、高、平” 三原則
- 近:距離吸水點≤10 米(進水管路越短,沿程阻力越小,吸水效率越高);
- 高:停在高于積水液面 0.5 米以上的硬地面(如人行道、路基),防止雨水倒灌設備;
- 平:車身水平誤差≤3°(傾斜會導致泵體內水流分布不均,出現 “氣蝕”,排量下降 10%-20%)。
- 管路布局:“短、直、順” 降阻力
管路類型 關鍵要求 常見錯誤規避 進水管 直徑≥泵車進水口(如泵口 150mm,管路選 200mm),減少變徑;彎頭≤2 個(每個 90° 彎頭增加 5% 阻力) 用細管接大泵(如 100mm 管接 150mm 泵),導致吸水不足;管路彎曲纏繞 出水管 排水口高于積水液面≥1.5 米(防回流);末端遠離吸水點≥30 米(防循環抽排);長距離(>50 米)需加增壓泵 排水口低于積水液面,導致水倒灌;出水管末端靠近吸水點,白排一半 - 吸水點:“深、凈、穩” 保進水
- 深:吸水口插入積水下方 30-50cm(避免吸入空氣,空氣會導致泵體 “空轉”,無排水);
- 凈:提前清理吸水點周邊垃圾,用孔徑≤1cm 的濾網包裹吸水口(可套 2 層,防細雜物);
- 穩:若積水區有流動(如河流倒灌),用沙袋固定吸水口,避免被水流沖移位。
三、操作端:規范運行,避免 “人為低效”
操作細節直接影響設備性能發揮,需嚴格按流程執行,減少停機和排量損耗:
- 啟動前:“滿水、無堵、通電 / 油” 檢查
- 自吸式泵車必須注滿清水(進水管和泵體需排空空氣),否則空轉 10 分鐘即磨損密封件,后續吸水能力下降 30%;
- 檢查進水管是否破損(若有裂縫,會吸入空氣)、濾網是否堵塞,柴油泵車需檢查油量(至少剩 1/3,避免中途缺油停機)。
- 運行中:“額定參數、少啟停、勤觀察”
- 按額定流量運行:通過出口閥門調節流量,避免超負荷(壓力超額定值 10% 會爆管)或低負荷(流量低于額定值 50%,泵體溫度升高,易燒電機);
- 減少頻繁啟停:每次啟停需重新排氣,浪費 15 分鐘,若需暫停,間隔≥30 分鐘;
- 每 30 分鐘觀察 1 次:看出口管是否滿流(半流即排量不足)、聽泵體聲音(異常噪音可能是葉輪卡堵)、摸電機溫度(不超過 60℃,超溫需停機降溫)。
- 清堵時:“快查、快修、快重啟”
若排量驟降(如滿流變半流),立即停機,按 “進水管→濾網→泵體” 順序排查:- 進水管:是否被塑料袋、樹枝堵塞,或吸水口露出水面(積水下降);
- 濾網:是否被泥沙覆蓋(需沖洗干凈);
- 泵體:打開泵蓋檢查葉輪是否卡石子(用工具取出,不可硬掰),整個清堵過程控制在 15 分鐘內。
四、動態端:隨災情調整,避免 “一成不變”
抗洪現場積水情況實時變化,需動態優化方案,確保效率不衰減:
- 水位下降:及時 “移泵、接管”
當積水深度從 1 米降至 0.3 米,若吸水口露出水面,需:- 短距離(≤5 米):用延長管接吸水口,下移至積水下方 30cm;
- 長距離(>5 米):直接移動泵車至積水更深區域(提前選好備用位置,減少停機時間)。
- 雜質增多:加強 “過濾、清理”
若降雨導致積水含沙量 / 雜物量驟增,需:- 增加濾網清理頻率(從 2 小時 1 次改為 1 小時 1 次);
- 在吸水口前增設 “二級過濾”(鋪一層沙袋,過濾泥沙),避免泥沙進入泵體。
- 多泵協同:優化 “并聯 / 串聯”
- 大面積積水(如廣場、大型車庫):采用 “多泵并聯”(3-5 臺泵車共用 1 條出水管),需確保所有泵車額定壓力一致(誤差≤5%),防止壓力低的泵車被倒灌;
- 高揚程需求(如地下 3 層車庫排水至地面):采用 “多泵串聯”(前泵出水口接后泵進水口),總揚程 = 各泵揚程之和,確保水能排至地面。
五、保障端:提前預防,減少 “非戰斗停機”
- 設備維護:備足備件,定期檢查
- 隨身攜帶易損件:濾網(5-10 個)、密封圈(適配泵口尺寸)、葉輪(1-2 個)、柴油濾芯(柴油泵車);
- 每小時檢查 1 次:柴油泵車機油液位(低于刻度線需補充)、電動泵車電纜絕緣層(防漏電)、管路接口(防漏水,漏水會導致排量下降)。
- 人員配合:明確分工,高效協作
建議 “1 車 3 人” 小組配置:- 操作員:負責啟動、調參、監控儀表;
- 觀察員:盯緊水位、出水管流量、吸水口狀態,發現異常立即報告;
- 輔助員:清理濾網、搬運備件、協助移泵,確保問題出現時 “有人手、不慌亂”。
總結
保障移動泵車排水效率的核心邏輯是 “讓設備在合適的位置,以最優狀態,持續穩定工作”—— 前期選對設備、現場布好點位、操作減少失誤、動態跟著災情變,再通過備件和人員保障減少停機,才能最大化發揮泵車作用,快速排澇減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