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期:精準匹配設備,避免 “大馬拉小車” 或 “小泵扛大活”
設備選型是效率的基礎,需根據現場積水特性(量、深度、雜質)選擇適配的移動泵車,避免因設備性能與需求不匹配導致效率浪費:
- 按 “積水總量與排水需求” 選排量
提前估算積水區域的總水量(面積 × 平均深度) 和 “允許排水時長”,確定所需泵車的額定排量(如每小時 500 立方米、1000 立方米) 。例如:10000 立方米的積水需在 10 小時內排完,應至少配備總排量≥1000 立方米 / 小時的泵車(可多臺并聯),避免單臺小排量泵車 “低效運轉”。 - 按 “積水深度與雜質” 選泵型
- 淺水區(積水深度<0.5 米)或含大量泥沙、雜物(如樹枝、垃圾):優先選 “自吸式污水泵車”,其吸水口帶濾網且葉輪抗堵塞,避免頻繁因雜質卡堵停機。
- 深水區(積水深度>1 米)或清水區(如雨水):可選 “離心泵車”,揚程更高、排量更穩定,適合快速抽排。
- 按 “動力類型” 適配現場條件
- 無外接電源區域(如偏遠村落、河堤):用柴油動力泵車,避免依賴臨時供電導致斷電停機;
- 城市內澇(如小區、道路):優先用電動泵車(噪音小、續航穩定),但需提前規劃電纜鋪設或配備發電機,確保電力持續。
二、現場:優化作業布局,減少 “無效損耗”
合理規劃泵車停放、管路走向和吸水 / 排水位置,可大幅降低水流阻力、避免資源浪費,提升整體效率:
- 泵車停放:“近水、高穩、短管路”
- 靠近積水核心區:泵車與吸水點的距離≤進水管長度(一般不超過 10 米),減少進水管路的沿程阻力(距離越遠,吸水效率越低);
- 停在高地勢硬地面:避免停在低洼處(防止雨水倒灌設備)或泥濘地(防止陷車導致停機),同時確保泵車水平放置(傾斜會導致泵體進氣,降低吸水能力)。
- 管路布局:“短、直、少彎”,減少阻力
- 進水管:用直徑≥泵車進水口的管路(如泵口直徑 150mm,管路選 150mm 或 200mm),避免 “細管接大泵” 導致吸水不足;管路盡量直鋪,減少 90° 彎頭(每個彎頭會增加約 5% 的水流阻力)。
- 出水管:排水口需高于積水液面 1.5 米以上(避免排水回流),且出水管末端遠離吸水點(防止 “循環抽排”,即排出的水又流回積水區);若排水距離遠(如超過 50 米),需用變徑管路(末端直徑略大于前端)或增加增壓泵,避免水壓衰減。
- 吸水點:“深、凈、穩”,保障進水連續
- 吸水口深度:放入積水下方 30-50cm 處(避免吸入空氣導致 “氣蝕”,影響排量),且遠離水底(防止吸入泥沙堵塞泵體);
- 清理周邊雜質:提前用網兜或濾網圍住吸水點(濾網孔徑≤1cm),清除周邊樹枝、垃圾,避免雜質進入泵體;若積水含沙量大,可在吸水口處鋪墊沙袋(過濾泥沙)。
三、操作:規范運行,避免 “人為低效”
操作過程中的細節把控直接影響設備發揮,需嚴格按流程執行,減少因操作不當導致的停機或排量損耗:
- 啟動前:確保 “滿水啟動”,避免干磨
自吸式泵車啟動前需向進水管和泵體內注滿清水(排盡空氣),否則會出現 “空轉”—— 不僅無排水,還會磨損泵體密封件,導致后續吸水能力下降。 - 運行中:保持 “額定參數”,不隨意調參
- 流量與壓力:按泵車額定參數運行(通過出口閥門調節,而非頻繁啟停),避免 “超負荷”(壓力超過額定值會導致管路爆管)或 “低負荷”(流量過低會導致泵體溫度升高,影響壽命);
- 避免頻繁停機:短時間內(如 10 分鐘內)頻繁啟停會導致進水管內水流中斷,每次重啟需重新排氣,浪費 10-15 分鐘效率,若需暫停,建議間隔 30 分鐘以上。
- 實時清堵:快速處理 “排量驟降” 問題
若發現出水量突然減少(如從滿管流變為半管流),需立即停機檢查:- 優先查進水管:是否被雜物堵塞(如塑料袋纏住濾網),或吸水口露出水面(積水下降導致);
- 再查泵體:打開泵蓋檢查葉輪是否卡入硬物(如石子、金屬片),清理后重新注水啟動,整個過程控制在 15 分鐘內,減少停機耗時。
四、動態:根據災情變化調整,保障 “持續高效”
抗洪現場積水情況(水位、范圍、雜質)會實時變化,需動態調整作業方案,避免 “一成不變” 導致效率下降:
- 水位下降時:及時調整吸水點
當積水深度從 1 米降至 0.3 米時,需將吸水口下移(如用延長管連接),或移動泵車至積水更深的區域,避免吸水口 “吸空”(吸入空氣導致排量驟降);若積水分散成多個小水坑,可將多臺泵車 “分片作業”,而非集中在一個水坑(避免部分泵車閑置)。 - 雜質增多時:加強過濾與清理頻率
若降雨導致積水攜帶大量泥沙、垃圾,需縮短濾網清理間隔(從每 2 小時清理一次改為每 1 小時一次),或在進水管前增設 “二級過濾”(如在濾網外再套一層粗網),減少雜質進入泵體的頻率,降低停機清堵次數。 - 多泵協同:優化 “并聯 / 串聯” 方案
- 當積水面積大、單泵覆蓋不足時:采用 “多泵并聯”(多臺泵車從同一積水區吸水,共用一條出水管),需確保每臺泵車的額定壓力一致,避免因壓力差導致部分泵車 “倒灌”;
- 當積水深度大、揚程不足時(如地下車庫排水,需將水排至地面):采用 “多泵串聯”(前一臺泵的出水口連接后一臺泵的進水口),提升總揚程,確保排水順暢。
五、保障:做好設備維護與人員配合,減少 “非戰斗損耗”
- 設備維護:提前預防故障
- 定期檢查:每 1 小時檢查一次柴油泵車的油量、機油液位(避免缺油停機),電動泵車的電纜絕緣層(防止漏電導致停機);
- 備用件準備:攜帶易損件(如濾網、密封圈、葉輪)和工具(如扳手、螺絲刀),若泵車密封件損壞,可快速更換(10 分鐘內完成),避免因缺件導致長時間停機。
- 人員配合:明確分工,減少銜接耗時
組建 “1 車 3 人” 作業小組(1 名操作員、1 名觀察員、1 名輔助員):- 操作員:負責泵車啟動、參數調節;
- 觀察員:實時監控水位、出水量,發現異常及時提醒;
- 輔助員:負責清理濾網、搬運工具,確保出現問題時 “有人手、不慌亂”,減少因分工不清導致的效率延誤。
總結
保證移動泵車排水效率的核心邏輯是 “精準匹配 + 優化布局 + 規范操作 + 動態調整”—— 前期選對設備、現場布好管路、操作減少失誤、后期跟著災情變,同時通過設備維護和人員配合減少停機損耗,才能讓移動泵車在抗洪救災中最大化發揮 “排水主力軍” 作用,快速控制災情。